最近某位書友前輩
託我向圖書館申請取得一本書的封面圖片
經過填寫申請表格、調出該書、與負責的館員討論如何取得圖片、交給影印中心彩色影印後
終於拿到圖片了
那是一本日據時代台灣人所寫的詩集
封面非常非常美麗
書況保持得很好
彩色影印的效果超乎意外地清晰
把該書原本的美麗原封不動地複製了下來
可惜的是
書上有圖書館的索書號標籤紙、條碼貼紙
就像是絕色佳人臉上有被落上燙傷疤痕那樣
令人心痛不已

我當然明白圖書館必須貼上索書號、條碼的理由
不過
今天我感慨的可不是一般放在開架區、可流通的書籍
而是平日鎖在書庫裡、需要填單調閱、在固定地點閱讀、不能自行影印的特藏圖書
這些書都是很有年代、具有價值的好書
既然都已經把它們特別收藏起來
是不是應該有更好的方法來檢索書的位置(取代索書號標籤)
而條碼則可以貼到書內
總之一定有辦法不去破壞書的外觀
可惜圖書館似乎不太重視封面、封底
並沒有把書的外觀列入保存的考量中
其實早期的書籍
所講究的不止是內容、紙張
連裝幀、外觀都相當考究
用這麼暴力的方式對待
似乎對不起出版社、作家、封面設計者、和使用者了

上面放的圖片
是圖書館開架區的一本書
文星書局出版的王亞女士所著小說《雜色花》
可以看到封面右側靠近書背的地方被許多膠帶貼得慘不忍睹
而且膠帶已經變色發黃、影響到書本了
這種圖書館所用的膠帶與一般的膠帶不一樣
黏性特別強
我在大學時代有用過
貼在書上基本上是別想要弄下來了
那通常是拿來保護索書號標籤
但對於一般人無法自行拿取的特藏圖書
是否也需要用這樣的東西
圖書館方應該慎重思考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ano1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