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享虛弱無力的澳洲行戰利品以前
我想先來篇和書有關的文
不然我的買書人生…快要名不符實了啦

前年開始接觸底片相機以後
我整個人就失心瘋愛上拍照這檔事
發現底片味兒有多棒後
便把數位相機完全捨棄,將之貶為拍穿搭、拍戰利品的工具罷了
但我很少看或買攝影相關的書籍
畢竟我想買和想看的書太多了
家裡面還有一大堆書在等我的青睞呢
坦白說
也有種不知從何看起的迷惘
所以只零星地入了幾本攝影集

本篇要介紹的這一本呢
其實不是我買的
而是在一個很巧合的機緣下得到它
每年的跨年,舊香居照例舉行晚會
內含好玩的交換書活動
雖然我人是年年缺席,倒是我書有次次參加
這2年並拉著家父一塊共襄盛舉
去年年底
我們倆就在他的書房東翻西找(我要拿什麼去抽早就決定好啦)
他揀中柯錫杰的《心的視界》
我接過來隨便一翻
立刻翻出興趣來
於是把它留在身邊,不肯送走了

《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並不是一本攝影集
也不算是攝影理論
一篇一篇的短文,講述的是他自己在攝影這條路上體會的心得
一字一句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在此摘錄一些我最喜歡的部分和大家分享

在書裡面找到知己,有共鳴,是我看書時最大的樂趣。原來這些人對社會、人間的種種,跟我有共同的想法,在我每天模模糊糊的生活中,原來和這些哲人先賢是有共識的。現在有些作家、藝術家看我的攝影作品,也覺得自己在美學上跟我很靠近,因此愛上我的攝影,那是源於同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在同一個頻率上,所以能夠溝通。大量閱讀、從各個領域去吸取知識,就是要去印證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找到共鳴。我想這是閱讀最大的意義。
書到用時方恨少
隨著年紀增長,我深深體會了這句話的意義
幸好我一直有閱讀的習慣
真的
看進去的東西
在那當下可能只是沈溺在情節、內容、文字中
但總有一天
在需要的時候
它們會跳出來給予一臂之力的

不要浪費時間看不好的東西

傑出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正是因為攝影家背後有一份對人的關懷,和發自內心的愛。

因為大自然本身就這麼漂亮,你有數位相機也好,傳統相機也好,很容易就可以拍出一大堆漂亮的照片。但是,如果沒有camera eye,面對大自然的美景,我們其實是很盲目的。我們要用另一種眼睛去看,才會得到「自己的」照片。

數位相機問世後,帶來了方便,也帶來了危機。我常感嘆它的「刪除」功能,正在點點滴滴地刪除攝影的這點神秘感。很多人漸漸養成一覺得拍不好、馬上就刪除的習慣。我其實並不覺得每一張照片都是在按下快門的當下,就能判斷出好壞的;越有韻味的作品越需要放大來看、再三咀嚼,而不是在觀景窗中一決生死。真正熱愛攝影的人,絕不會輕易丟掉自己拍攝的東西,即使用光碟通通留下也好,那是一種對過程的珍惜。更何況在我們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對美的素養不斷累積時,對作品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誰知道人事移轉、多年以後那當初促使你按下快門、難以抗拒的something there,會不會是個意外的驚豔呢?
這段話真的講到我心坎裡啊(嘆)

Less is more. 通通都給,觀者會不知道你要給的究竟是什麼。…極簡不是空洞。減法其實是一種「用心」,而不是隨意亂減。減法是實踐生活美學的一條路,而且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愈來愈喜歡它。懂得把美的東西留下來,丟掉那些不美的。減法讓彼此都有了空間。
減法的美學
是我正在學習的課題
不只是攝影,生活中的大小事也相同
多不一定好、少不一定壞

重要的是感動。如果只是拍一張漂亮的風景,那沒什麼。我們必須對自己想拍的事物有所感動,心要和它呼應,把那份感動,用專業的技巧拍下來,才能成就一幅作品。

攝影是一剎那拍到了,就是有了,沒有拍到,就沒有了。
從事攝影這份工作,要非常敏感,要有一個catch eye。那種「got it」、「我拍到了」的感覺,不會再有第二次,要相信自己瞬間的直覺。
攝影就是「shot the chance」,錯過就沒有了。


相機不過是道具,重要的是心

老實說
幾乎每一句每一字我都很喜歡
只是沒辦法全部打出來(看書更好,還有美麗的照片可供對照)
所以簡單摘錄幾段供大家參考
這本書現在已經變成我的床頭書
時常隨手拿起來翻翻看看
感覺心都要開闊起來了

真的好久沒有寫讀書心得了
先前一段時間內,我還是有持續看書的
其中也有不少很有趣很有意思的好書
卻苦於無空無心好好分享心得
最近
又要進入非常忙碌的時期
所以大概又暫時要擱置有關書的部分
近期應該就以澳洲遊記和敗家文為主了吧
而且速度應該會變慢
請大家見諒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yano16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